云梦睡虎地:秦简“醒”千年 文脉续新篇

城市更新绘新卷,文脉传承续华章。在云梦县城关铁西区域,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9300平方米的睡虎地考古遗址正式揭开面纱。作为承载“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文化地标,它以“一中心、两馆、一区”的核心架构,填补我国秦代法治文明专题展示空白,让沉睡千年的秦简穿越时空,搭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

走进遗址,1155枚来自秦墓“喜”的简牍,是整个展馆的核心。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这些秦简不仅撑起了秦汉史研究近半数的成果,更成为解码秦代法治文明的“活化石”。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西北大学特聘教授焦南峰:“睡虎地秦简内容丰富,对秦汉考古和历史研究是极重要的资料补充,现在不少秦汉史研究成果都离不开这些简牍材料,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让历史可触可感,是遗址展陈的匠心所在。遗址复原区精准复刻11号、7号、4号秦墓,棺椁结构与随葬品位置清晰呈现,带来沉浸式考古体验;律法专题馆通过多媒体互动,将晦涩的秦代法律条文转化为直观解读;秦汉人物馆以“喜”“黑夫”“惊”等小人物为原型,生动复刻秦汉社会生活图景。

云梦睡虎地秦简馆策展人侯力铭:“我们不仅想让观众看到秦简本身,更想让大家读懂背后的历史。通过遗址复原、科技互动和人物复刻,让两千年前的人与事鲜活起来,实现古今对话。”

文化传承不止于展示,更在于共享。目前,云梦县博物馆已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达成馆际合作,未来将通过联合策划主题展览、互借藏品、共享宣传资源等方式,打破地域限制,让简牍文化传播更广。

云梦县博物馆党支部书记李庆:“后续游客在云梦就能看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我们也会共享布展技术和宣传资源,让秦代文化遗产被更多人了解,提升文化传播的广度和影响力。”

从考古遗址到文化名片,睡虎地秦简的“觉醒”,不仅让公众读懂了秦汉法治文明的源头活水,更成为云梦建设中华简牍文化名县的核心支撑,让千年古泽在文脉传承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全媒体记者 李铮 柯旻煜  见习记者  王警   何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