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华中农业大学在倒店乡陆洼村举办再生稻试验现场观摩与测产交流活动。作为"全球作物产量潜力国际研讨会"的重要环节,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参与。而更让当地村民们期待的,是自家田埂上的"科技成果"到底能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倒店乡稻作系统创新基地,测产结果令人振奋:“采用高产培肥绿色栽培技术的再生稻,再生季亩产达311.7公斤,加上头季稻608.9公斤,两季亩产合计突破920公斤。”
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袁珅教授团队在倒店乡的实验成果颇丰,不仅进一步优化提升了常见种植模式的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固碳减排绿色发展,还进一步创新再生稻-油菜和春大豆-晚稻等种植系统。在这个种植模式的基础上,还结合中低产田地力提升,使用侧深施肥、有机无机肥配施、秸秆还田深翻等技术,推动作物生产地上部和地下部实现正向互馈。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吴香凝:“我们来到这边主要就是进行种植模式的推广,除了湖北省常见的中稻休耕、中稻油菜、中稻小麦、再生稻和双季稻技术,我们还进行了新型的实验,推广春大豆晚稻种植技术。我们还使用侧深施肥技术,对再生稻模式进行了优化栽培管理,像节水抗旱、肥料减施。”
校地合作不仅让土地产出更高,还为当地培育了一批掌握新技术的"新农人",有效促进了三产融合发展。
倒店乡人大主席陆育清:“华中农业大学稻作创新基地去年落户我乡,他们的新技术实现了低碳、绿色、高产,带动了田地增产、农户增收,促进了我乡三产融合全面发展。”
如今,在陆洼村,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主动学习和采用这些新技术。他们发现,同样的土地,不仅产量上去了,农药化肥用得少了,生态环境也变好了。
此次活动不仅为"全球作物产量潜力协作网络"提供了田间实验支撑,更让华中农大的科研成果真正扎根乡村。这些技术实践提升了倒店乡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让科技红利实实在在惠及村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
记者 柯旻熠 见习记者 吴昱锦 通讯员 高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