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4月16日无人机拍摄的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 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新华社沈阳4月20日电题:一部持续书写的奋斗史诗——昔日亚洲最大机械化露天煤矿的前世今生
新华社记者汪伟、丁非白
一座纵横数公里、深达数百米的巨型矿坑横亘在辽宁省阜新市城南。60多年前,这座曾经是亚洲最大的机械化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煤矿为新中国工业发展而生,数代人奋斗不息,源源不断为工业强国之路输送物质给养,铸就海州精神。如今,尽管这里煤尽坑枯,人们依然以自强不息的劲头让它重生,持续书写新的奋斗篇章。
它是新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样本
东西长近4公里、南北宽近2公里,最深处垂直深度300多米……站在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北侧的观景台向下望去,巨大的深坑宛如大地撕开的一张大口;沿边坡看去,一条条蜿蜒盘旋的运煤车道,勾勒出历史的印记。
“灯火辉煌,车水马龙……”52岁的原海州露天煤矿的电机车司机闵士彪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坑底的生产场景十分骄傲。他说,坑下最多时有上千人同时作业,运输线上三分钟就能通过一趟运输机车……
“这座煤矿与共和国几乎同龄,是应工业发展需求而生,当年集中了全国最先进的工业设备和数百位各个工业门类的优秀人才。”已83岁的海州露天煤矿原总工程师赵长青说,开采半个多世纪,这里共为国家出产煤炭2.44亿吨。
海州露天煤矿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机械化露天煤矿,1951年1月1日正式开工兴建,1953年被国家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同年7月1日正式投产。2005年5月31日,海州露天煤矿因资源枯竭而关闭。
相比昔日机车盘旋而上的驰骋、电镐轰鸣的喧嚣,如今的露天矿坑静静地铺陈在大地上,期待着它的新生。
阜新高德矸石山如今已被树木环绕(4月16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它是几代中国人奋斗自强的真实写照
“过去工人下坑有一条四五百米的小路叫张林路。”闵士彪看着矿坑回忆说,张林是露天矿的一个老劳模,为了工友上下班方便,挑着扁担在工人踩出的坑洼小路上修了一条路。直到退休,这条路都是他义务维护。
“爱露天,做主人,争一流,创水平,挑重担,做贡献。”半个世纪的开采,更有一批劳模用青春和生命镌刻出海州精神。他们中既有技术骨干,也有普通矿工,这种贡献是无法计量的。
先后攻克了包括新型火药爆破在内一系列技术难题的王征;率领“三二二掘进队”过断层、闯禁区,创造了快速掘进先进经验的李瑞;革新大王段士儒;复救大王王合……50多年间,海州露天煤矿共涌现全国劳动模范1人、省部级劳动模范85人,有18人获得“五一劳动奖章”。
“那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满满的年代。”赵长青说,海州露天煤矿设计年产量300万吨。但是国家的工业发展需要煤炭,海州人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使露天煤矿年产量提高到420万吨。从1987年至1990年,经过对生产布局和机械设备进行改造,年产量又提高到500万吨。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句话或许并不熟悉,但这却是几代海州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原海州露天煤矿工人王绍杰说,这里的工人大多父一辈、子一辈。父辈的言传身教,海州精神的代代传承,让自己在工作中一直保持着奋进的激情。
4月16日,阜新市民纪占全在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广场上休闲。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它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见证
4月的夕阳伴着嫩草的清香,给人的感觉绝不是迟暮,对于这座矿坑也是如此。资源枯竭并不意味着“死亡”,而是“新生”。
资源枯竭的海州矿闭坑后没有被丢弃。阜新市委、市政府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海州露天煤矿地质灾害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并在矿坑北侧沉陷区建成包括生态恢复示范区、主题广场、纪念碑、观景台等在内的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
如今,在矿山公园广场上,三五成群的老人聚在一起放风筝、抽陀螺,广场两侧的林荫步道上,三三两两的游人漫步攀谈。走上矿坑的观景台,北侧经过治理的部分区域,栽种的树木已经发出了绿芽。
“这里过去是沉陷区,现在修成了公园,真是不错。我每天都要来一趟。”66岁的纪占全说,回忆过去,享受生活。
新生,何止是绿树青草般简单。
去年底,在阜新市新邱区,与海州矿同一矿脉的一座矿坑内,赛车沿着以往运送煤炭的车道飞驰跳跃。利用废弃矿坑发展赛车道的金点子一下子让这里成为网红,为废弃矿坑治理开辟了新路,让沉寂多年的矿坑再度喧嚣起来。
阜新市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会长姜昌利说,这里的赛车道独一无二,巨大的高度落差和颠簸的赛道既满足了越野车赛的需要,同时又能欣赏工业文明的遗产,别有一番情趣。
不仅如此,阜新市通过人才引进,使被视为废物的煤矸石也得到开发利用,矿坑从垂暮到新生,又变得绿草依依,激情满满。
“我们已经取得省里支持,专家团队正在对海州露天矿地质情况做‘CT’检查,未来还要统一规划,要彻底让矿坑重生。”阜新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韩金龙说,治理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几代人继续发扬海州精神,久久为功。
这是4月16日无人机拍摄的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