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的审议。
3月8日,习近平在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倾听代表心声,把脉产业发展,为河南省的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指明方向。
习近平始终心系中原大地。他曾五年三“顾”河南,访民情、听民意。
田间工厂、群众家中、高校企业、物流陆港……都曾留下他的足迹;河南省经济加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都曾得到他的谆谆嘱托。那棵习近平当年亲手栽下的泡桐树,如今亭亭如盖,生机勃勃;那首习近平挥毫而就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直抒胸臆,饱含着对好干部焦裕禄的崇敬与怀念,和对老百姓的深情厚意。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五年前的春天,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五年后的今天,高屋建瓴的战略擘画开启古老中原的新征程。
务农重本,一步一履总关情
习近平对农业、农民、农村有着天然感情。
对于兰考土生土长的小麦育种专家沈天民来说,2009年和习近平见面的情景历历在目:
“我记得可清楚啦,那天是4月1日,习主席来我们高产攻关研究示范基地。他看得认真,问得仔细,拿着包装袋端详好一阵,防伪条形码都不放过。他亲口对我说,你们这种做法非常好,这样一来,农民就能够用上放心的种子了。我听着,心里那叫一个美。”
2014年再次到河南考察,在与镇、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习近平道出了这深厚感情背后的原因:“我们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所以才能够“接地气”。
那年3月,兰考县最大的风沙口——东坝头乡张庄村,习近平路过村民文伟清的家门口。文伟清兴奋地端着一簸箕自家的花生,邀请总书记尝尝。习近平拿起一颗剥开,嚼得津津有味。
2014年5月9日下午,习近平在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察看小麦长势。
那年的5月,粮食主产区尉氏县张市镇,广袤的麦田里,孕育着丰收的喜悦。习近平伫立田间,看麦穗灌浆,问农田建设。从良种培育到套种间距,从降雨情况到病虫害防治,从田间管理到收获收割,从产量预测到村民收入,他都问得十分详细。
“今年的馍馍能吃上了。”一句充满泥土味的赞叹情真意切,既是感同身受,又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这些年,河南从“中原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围绕“农”字做出了大文章。农民不仅吃上了好“馍”,也装满了“钱袋”。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正在全面发力。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3月8日的审议会上,习近平再次嘱托:“要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四张牌”,把准发展脉搏
如果把中国比喻成一盘棋,位于中部的河南无疑是极具战略意义的腹地。
以往的河南,是经济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源强省……
河南转型升级之路怎么走?2014年,总书记“把脉开方”——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着力打好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四张牌”。
“四张牌”,张张都与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点河南的题,破全国的局。这其中气象万千,深意隽永。
时间的日历翻回到2014年5月,习近平考察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项目,勉励他们“买全球卖全球”;考察郑州国际陆港,“四连问”中欧货运;考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深入一台85米长的隧道掘进机“腹部”……
以微观调研把握宏观中国,从时间和空间大角度审视经济大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新常态”一词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这是习近平在河南向外界传递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
2018年7月18日,一列中欧班列(郑州)满载着货物驶出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当日,中欧班列(郑州)启动运行满5周年。
如今,河南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形成了“四路并举”格局。郑州机场客货运量继续保持中部第一,“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河南保税跨境电商先进经验等在全国复制推广,“网上丝绸之路”越来越便捷;中欧班列(郑州)每周开行十八班,“陆上丝绸之路”越跑越快;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基本形成,“海上丝绸之路”扬帆远航。河南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审议会上,习近平再一次对河南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
民生为大,当做到“为民务实”
河南省内乡县城里,至今仍完整保存着一座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古代县衙遗址。三省堂前,镌刻着这样一副对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习近平曾引用这副对联勉励今天的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高到哪里?高到“人民至上”,高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高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审议会上,针对李连成代表的发言,习近平表示:“我经常到一些贫困地区去,到农村去,我总有一句话,我说你们还需要些什么?”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习近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在焦裕禄干部学院,习近平曾深沉发问:“我们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
民生是最大的“考场”。
在县便民服务中心,习近平曾指着墙上张贴的“服务忌语”说:“跟群众没有感情才会出现这样的忌语,如果把群众看成我们的父母,看成我们的兄弟姐妹,那态度肯定就会不一样。”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看望85岁老人张景枝。
在东坝头乡张庄村,习近平曾牵着85岁张景枝老人的手来到她家,看厨房,察卧室,同一家人促膝交谈。习近平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兰考之行,他参观时看得仔细,座谈时边听边记。习近平认真细致、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让地方干部群众印象深刻。
“我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围绕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践,我们这个实践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走。”这是习近平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是党中央对人民的铮铮誓言。
美好的未来令人向往,金灿灿的土地孕育着新的希望。
出彩中原,不忘春天里的嘱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