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将增效22亿元 未来湖北水稻这样种


  12月28日,国家重点计划“湖北单双季稻混作区周年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在武汉启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相关领导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谢华安院士、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参会。

  该项目针对湖北单双季稻混作区的自然生态特点与生产问题,集成创新水稻机械化生产农机农艺融合、光温高效利用、水肥优化管理与绿色防控及防灾减灾和产后减损等多项技术。

  项目主要覆盖鄂中北稻麦轮作区、江汉平原再生稻区和鄂东南双季稻区,将在这三区进行大面积示范。通过水稻周年机械化集成技术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降低收储损失率,达到丰产、高效和环境友好的目的。项目设置了6个课题,将重点开展鄂中北稻麦周年培肥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江汉平原再生稻轻简机械化栽培技术、鄂东南双季稻周年规模机械化丰产栽培技术、粳稻机械化精确定量优质栽培关键技术、水稻机械化减肥控药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水稻机械化防灾减损增效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到2020年,示范应用面积将达到5000万亩以上,粮食增产132万吨,增效22亿元。

  湖北单双季稻混作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当前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农村劳动力短缺、肥水利用效率低、抗灾减损能力弱、耕地质量下降和种植效益下降等问题,亟需探索水稻丰产增效新技术新模式。专家表示,开展湖北单双季稻区周年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为湖北水稻丰产增效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将形成具有区域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和系统性的区域周年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体系,实现湖北单双季稻混作区的规模机械化、信息标准化、精准轻简化。

  据了解,“湖北单双季稻混作区周年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下的十三个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之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孟静、通讯员程建平)

  链接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目标:有效破解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科学、技术难题,确保我国粮食丰产增效协同发展,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围绕‘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目标,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总要求,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生产劳动率、资源利用率和国际竞争力,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整个项目聚焦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突出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主产区的13个粮食主产省,注重丰产、增效与环境友好三大目标,强化核心区、示范区与辐射区三大功能区建设,衔接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区域集成示范三大层次,全链条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开展粮食科技创新。

  其中,“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第一期重点开展基础研究,以作物、环境与措施三者互作关系为核心,以产量与资源效率层次差异性、资源优化配置和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等三方面前沿性科学问题为重点,探索粮食丰产增效、低环境代价的可挖掘的潜力、关键调控机制和技术途径,为关键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第二期重点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突破生产共性关键问题为核心,从良种良法配套、信息化精准栽培、土壤培肥与耕作、灾变控制、抗低温干旱、均衡增产和节本减排等关键技术为重点,创新可持续丰产增收和环境友好的关键技术,为技术集成提供核心技术。

  第三期即本期重点开展区域技术集成示范,以构建规模机械化现代新型技术模式为核心,以三大平原13个粮食主产区5种植模式 (东北春玉米、东北粳稻、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长江中下游稻麦和稻作,其粮食总产占全国的75%左右)的‘三区’建设为重点,基于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进行集成与示范,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在1.87亿亩面积上的丰产与增效的协同发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