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名家话时代 人民情怀颂新声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艺事业乘春风而起,应时代而兴。一部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力作,沉淀为精神领域的丰富矿藏。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人民享有的精神食粮岁稔年丰,离不开创造这些作品的文艺名家。他们是改革开放历程中文艺发展的见证者、实践者、探路者,他们的家国情怀与奋发作为,值得传之社会,播之世间。

今年8月,人民网正式推出融媒体文艺栏目《见证人丨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专访了20位文艺领域各门类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大家,通过他们的温情讲述,重温改革开放历程的文艺发展,以40年文艺事业发展的缩影,呈现改革开放文艺发展独具诗意的表达。

于蓝、单霁翔、才旦卓玛、姜昆、刘兰芳、莫言、牛犇、冯骥才、靳尚谊、李谷一、王晓棠、陈爱莲、李舸、李雪健、尚长荣、张良、翟俊杰、夏菊花、李光羲、樊锦诗……20个耳熟能详的名字,20段躬耕艺坛的故事,见证改革开放后文艺花园的蓬勃生长,彰显文艺大家的风骨精神,指明文艺发展的前进方向。

与时俱进 名家力作彰显时代风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在充满理想与渴望的岁月里,文艺工作者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将自我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的精神需要紧紧相连,文艺百花园百花竞放,硕果累累。

从枝叶繁茂的夏日,到寒风清冽的严冬,半年来采访团队分赴北京、天津、山东、湖北、四川、广东多地,走进名家的会客室、工作室、排练室,与名家促膝长谈,共叙改革佳话,以专访稿、手记、视频、音频、海报等多种媒体形式,向社会传递着名家的奋发作为。

20位见证人平均年龄78岁,加起来已有15个世纪的长度。他们来自文学、音乐、美术、戏曲、舞蹈、影视等诸多领域,用各自丰沛而精彩的人生经历,共同汇成精神文明建设的百花园一隅,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缩影。

故宫博物院院长 单霁翔

40年,中国文艺与历史重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华美学精神得以传承与弘扬。“敦煌女儿”樊锦诗坚守敦煌五十余年,使千年遗产重焕青春;故宫守门人单霁翔亲访故宫9000余间房,“要把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40年,中国文艺与时代相融。文艺作品走在时代思想解放的最前列,与中国社会的脉搏同频共振。电影导演张良在胶片里记录南国改革开放热潮,被称为“南国都市电影开创者”;歌者李谷一以旋律歌颂时代的春风,“《乡恋》的成功是人民对新时期文艺的呼唤”。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

40年,中国文艺与世界对话。国门之外涌动的世界文艺浪潮提供新的视角,在多元观念的碰撞与吸纳中探索出中国的特色道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创建“高密东北乡”的文学王国,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瞩目的舞台中央;画家靳尚谊糅合西方油画与中国山水画,用笔触勾勒中国人的神韵。

在不断前进的时代中,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扎根传统文化沃土,开采时代生活富矿,放眼世界多元文化,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在推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心系人民 名家情怀奏响时代强音

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时代为文艺工作者提供崭新命题与不竭动力,也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与考验。《见证人》系列专访在见证改革开放光荣历程的同时,亦放眼未来,以20位文艺名家对过去的思考与探索,为新时代的文艺事业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电影表演艺术家 于蓝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的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始终脚踩坚实的大地,将社会的关切与人民的关怀融入到自身的文艺思考与创作中。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60岁时被任命为儿影厂首任厂长,下决心“要为孩子们拍出像拳头一样硬的儿童电影”;电影艺术家王晓棠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期间佳作频出,“我这辈子就做一件事——回报人民!”

时代的指引是文艺的航向。与社会同频共振,是新时期文艺的突出特征。文艺工作者始终牢记对人民的责任,对社会的使命,热切地观察时代的发展,诚挚地表达人民的心声。歌唱家李光羲饱含深情的《祝酒歌》,唱出人民对崭新生活的美好憧憬与期待;中国摄协主席李舸用镜头捕捉时代前进光影,坚持“为时代存照、为人民画像”。

歌唱家 李光羲

民族的精神是文艺的脊梁。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电影导演翟俊杰以一批展现不同时期重大革命军旅影视作品,“要为中国电影事业永葆锐气”;歌唱家才旦卓玛将珠穆朗玛的情怀带到五湖四海,用歌声赞颂民族团结的不朽篇章。

人民的心声,时代的底色,精神的脊梁,共同筑牢中国文艺事业大厦之根基。改革开放40年,文艺工作者不负时代召唤,不负人民期待,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以文艺探索与实践,为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德艺双馨 名家风骨筑起精神丰碑

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文艺工作者的人格修为与专业素养同样重要。在《见证人》系列中,采访团队深入名家的日常生活,探寻他们在舞台之下、光环之后的平凡而真实的一面。在精品力作的背后,是文化大家所恪守的信仰与风骨,艺高德正如春风化雨,令人钦佩。

评书表演艺术家 刘兰芳

光环背后,是不分昼夜的刻苦钻研。他们没有因荣誉停下脚步,而是坚守艺术理想,始终胸怀社会责任感。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六点起床备稿,每天完成近十万字的工作量;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每年完成60场公益演出,100场相声专场,“台下观众响起掌声时,文艺工作者就找到了存在的价值”。

文化学者 冯骥才

掌声之中,是不矜不伐的谦逊谨慎。他们没有因赞美居功自傲,而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以虚怀若谷的心态砥砺前行,文化学者冯骥才谈及这些年为保护古村落的辛劳,只笑着说“我要把我的心血放在中国土地上,不求回报,只望硕果结于明天”;电影表演艺术家李雪健在采访之后特意发短信给记者,“说得不好,献丑!”

电影表演艺术家 李雪健

韶光面前,是岁月长青的奋发图强。他们没有因年龄而止步不前,而是坚持不懈地寻求艺术理想,永攀艺术的高峰。79岁舞蹈家陈爱莲每天雷打不动练功2小时,压腿、下腰毫不含糊;78岁的京剧艺术家尚长荣至今依然在后台为演员“把场”,细细琢磨年轻演员的每一个动作。

戏比天大,德如地厚。品德之高尚方能保艺术生命之长青,文艺给人以精神引领与审美启迪,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谁主沉浮”时,文艺名家们以自身实践与精神追求,为未来的文艺创作指引了方向。文艺名家坚守艺德,不忘初心,以坚毅卓绝的精神与家国天下的胸怀,为后来人竖起德艺的丰碑。

坚定文化自信,履行文化责任,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需要媒体人用心讲好故事,折射时代发展。《见证人》系列20位名家的背后,是无数文化大家与文艺工作者的缩影,还有更多人物与故事值得人们挖掘与学习。国运昌,文运兴。以名家品德筑起精神堡垒,以精品力作彰显民族精神,以人民情怀奏响时代强音。持之以恒坚守真、善、美的艺术本质,这是时代告诉我们的答案,是名家留给我们的启迪与财富,是民族寄予我们的希望与嘱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