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是全人类的共同心声,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环境治理、生态修复领域一项项重点工程有序展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真谛。
发展与保护“辩证统一”
2013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
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习近平2013年4月10日在海南考察时的讲话
上世纪中叶起,我国对大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进行大规模开发。其中在黑龙江范围内的重点国有林区,自建国以来累计生产木材超过6亿立方米。“连大兴安岭都有雾霾天了。”“山上存不住水,以前下过雨三四天河里才涨水,现在半天就涨起来。”一些林区职工曾这样描述。
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沉痛的教训催人警醒:靠牺牲绿水青山来换取金山银山,无异于竭泽而渔。2014年4月1日,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数以万计的林业工人从此由砍树人变为种树人、护林人。
“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全面停伐后,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多元化探索资源城市转型,“绿水青山”日益成为今天大小兴安岭发展新优势、富民新资本,生态优势逐渐向民生优势、竞争优势转化。
今年4月,习近平来到湖北调研,首站便考察了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长江经济带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升级,事关整个中国发展。
习近平阐述得十分透彻:“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要设立生态这个禁区,也是为如何发展指明路子。我们搞的开发建设必须是绿色的、可持续的。”
资料图:长江干线宜昌段。
2017年初,湖北省人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在制度上保证了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
近年来,湖北省全面启动沿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关停、搬迁工作。企业搬迁是沿江企业共同面临的阵痛。但搬迁也恰恰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化工企业污染减少了,真正实现了水更清、地更绿。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他不仅阐释了生态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同时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经济发展传授了良方。
山水林田湖治理“普遍联系”
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2016年4月,《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出台,规定“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建立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将用途管制扩大到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纲要提出,建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以土地用途管制为基础,将用途管制扩大到所有自然生态空间,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2018年4月,习近平参加义务植树。
这些年,环境、生态问题无一日远离过习近平总书记的视野。从五次到长汀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到冒着严寒去往地处偏远的阿尔山看望林业工人;从洱海边叮嘱跟进湿地生态保护进程,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在不断实践中,习近平形成了清晰的生态综合治理理念。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曾对这个生命共同体有过精彩阐释:“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一个和谐平衡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理解生态环境对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价值,也就能理解当前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意义。
历史资料:绿色发展 走向世界
以“发展”理念推进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习近平2013年5月24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国梦的一部分。加快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的宜居家园更是一种责任。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印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影响。建设好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写进十八大报告中。这部由习近平担任起草组组长的报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化。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0年底前,我国将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在习近平“绿色辩证法”指引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必将继续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来源:新华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