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全国的观众都被这支舞惊艳了!

13年前,全国的观众都被这支舞惊艳了!

说起邰丽华大家一定能想到千手观音。

2005年的春晚,21个平均年龄21岁的聋哑演员将一支名叫“千手观音”的舞蹈演绎的惟妙惟肖。

这支舞红遍大江南北,却少有人知道邰丽华的老师叫杨小玲。

1990年,14岁的杨小玲来到武汉市第一聋校。透过窗户,无意中看到一群聋哑孩子在教室里跳舞。谈不上姿态,谈不上美感,动作甚至有些僵硬,但孩子们的那股子认真劲,让她的眼泪“刷”地一下掉下来。

因着这一份感动与好奇,杨小玲放弃保送大学和去省直幼儿园工作的机会,来到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当上了“孩子王”,可不会手语也从没与聋哑孩子接触的她第一节课上就被急的落下了眼泪。为此她开始突击学手语,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记50个手语。操场上、教室中、食堂里,杨小玲一头扎进学生堆,一字一句谦虚求教。从最初的一字不懂,到能打出各种“方言版”手语,杨小玲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

交流的问题得到解决,可如何随着音乐的节拍跳舞的问题仍旧横亘在眼前,“音乐再悠扬,学生们听不见;节拍再鲜明,学生们也感受不到”。杨小玲一直苦苦思索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偶然中杨小玲看到教室里的大鼓,不禁眼前一亮,她想到了敲击大鼓,鼓声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孩子们根据震动就可以掌握节奏。她还自创“呼吸传递法”,在《千手观音》表演中,后面人张开双手的同时,往前面吹一口气,前面的学生感知后就立刻张开双臂。

对于我们也许只是得到了观看的惊奇体验,而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来说,把握了节奏与掌握了舞台上的交流使他们有勇气在舞蹈这个行业走下去,为他们未来的生存又增添了一项选择。

在学校的舞蹈室外,杨小玲发现总有一个男生偷偷的躲在窗户边随着班内的同学舞动,动作不规范却眼神坚毅,当杨小玲走出教室询问时,这个男孩鼓足勇气说了一句话:“老师,我想学跳舞。”就这样,这个叫王志刚的男孩留下了,也成为了队里最刻苦的孩子,仅仅一年多之后,王志刚就参加了全省残疾学生文艺比赛,并凭借着独舞《好汉歌》获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大奖——全省一等奖,而从毫无基础到站在领奖台上,杨小玲陪伴着他一路走来,甚至在自己身怀六甲行动不便时,仍在训练场上陪他训练,给予指导,从清晨到黄昏,见证了王志刚的每一滴汗水和每一点进步,她以一颗母亲般的耐心与关心对待着自己的每一个孩子,也守护着自己的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荣耀!

之后王志刚通过舞蹈《秦俑魂》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看中,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舞蹈演员,从事着他最爱的舞蹈事业,他忙着随团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凭借着春晚的《千手观音》家喻户晓的邰丽华,在她的舞蹈教室里重新认识了舞蹈,以另一种方式感受了韵律;2008年,杨小玲海带着自己的学生们登上了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的舞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另一种自信与优美;2017年杨小玲带领着自己的学生随湖北省残疾人艺术团到宝岛台湾进行为期十天的艺术交流……

杨小玲认为“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更是德性的涵养,品格的培育。”这么多年来她先后成为四百多名聋哑学生的代理家长,辅导六百余名聋哑考生考入大学,是1000余名寄宿学生的爱心港湾,将一批学生培养成全国顶尖残疾人艺术人才,9人进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3名成为特教老师。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臧艺兵说:“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生命在追求希望的过程中迸发出的无限热情与可能。在杨小玲身上,体现着耀眼的敬业与师德。”

如今,武汉的10万教师成立1000多个“杨小玲助残扶困小组”,“杨小玲工作室”对广州、南京、深圳、孝感等地特教学校进行培训指导。“杨小玲助残基金”帮助了100多个聋生完成学业。她成立了江汉大学杨小玲青年志愿服务队,志愿者达1000余人。她还受聘为国培计划的培训教师,为近3000名全国优秀教师培训师德师风。

江汉大学杨小玲志愿服务队7年服务春运一线

2015年11月,以杨小玲名字命名的“杨小玲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联合武汉的爱心企业共同筹集了200万元用以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

现在的杨小玲不只是一位舞蹈老师,她更关注怎样让残障的孩子们学到一门生存的本领,她希望湖北能尽快创办一所特殊教育高校,开设汽修、美容美发等社会需求量大且适合残障孩子的职业课程,企事业单位招人时,给予残障学生一定的比例保证,让他们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拥有灿烂的未来。

2017年10月19日上午,十九大“党代表通道”现场,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副校长杨小玲发言截图。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大爱无言,爱善渡万物而不鸣。

杨小玲就是这样,她无言地陪伴着聋哑孩子们度过了28年的光阴。

她是凡人,却用水滴石穿般的坚毅,用母爱鼓舞着聋哑孩子们在寂静的世界里翩然舞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