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24日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41个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实施7年以来,已有10项通过结题验收,形成一批科研成果。
图为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效果图。 中科院 供图
中国科学院在2010年前瞻部署和组织实施先导专项,分为A、B两类。A类侧重于突破战略高技术、重大公益性关键核心科技问题,促进技术变革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发展。B类侧重于瞄准新科技革命可能发生的方向和发展迅速的新兴交叉与前沿方向,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引领原创成果。
中国科学院先后启动实施17项A类先导专项,24项B类先导专项,白春礼介绍了已“井喷”的成果。其中既有“上天”,比如“空间科学”专项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墨子”“悟空”“实践十号”“慧眼”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也有“入地”,比如“页岩气勘探开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专项钻探到优质含气页岩层段;还有“下海”,比如“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专项3次突破水下滑翔机的世界下潜深度纪录。
“先导专项也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白春礼举例说,“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专项在子宫内膜再生及脊髓神经再生的临床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近期帮助卵巢功能衰竭患者诞下婴儿。“个性化药物”专项研制的6个新药在2017年获批进入临床,目前19个临床研究阶段新药进展良好。
白春礼说,科学家们在先导专项组织实施过程中遵循科研活动规律,不断创新组织管理,比如A类产出以同行、市场和用户评价为主,B类实行领衔科学家负责制,以国际评估为主。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和奖惩追责机制,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地,对于进展不好,实施成效差的先导专项予以中止。
“B类里面中止了一个,A类里面也有课题被中止。”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相里斌回答中新社记者提问时说,在严格评审的同时,也会给科学家试错机会。
相里斌说,中科院将持续推进先导专项,确保成果不断产出,当前正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在临近空间、航空、深地钻探、洁净能源等方面论证或新增专项,争取每年都有代表性成果产出。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