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膏美味饺子香:你的冬至味觉记忆里都有啥?

资料图:顾客在北京一家饺子餐厅品尝彩色饺子。冬至吃饺子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但彩色饺子却不多见。 中新社记者 苏丹 摄

说到冬至,那可是中国民俗传统中一个重要的节气,素来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一家人吃饺子、堆雪人……冬至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每当吃上了冬至的饺子,盼了一年的春节也就离着不远了。

赵兴力小时候生活在北京的一条胡同里。他说,那会儿住胡同的孩子是“想冬至又怕冬至,冬至来了看落日”,“这话怎么说呢?想冬至是因为那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天,之后白天开始逐渐变长,预示离着春节、春天更近了”。

那为什么又要“怕冬至”?赵兴力解释,冬至一到,马上数九寒天就跟着来了,天气越来越冷,大家伙儿都得棉袄、棉裤、棉鞋、棉帽捂得严严实实,行动起来非常不方便。

资料图:西安市民冬至日扶老携幼吃饺子,欢乐过“冬节”。马智峰 摄

“冬至一到,入冬时烧的取暖炉子也要理一下烟筒里的煤灰,就怕突然刮个东南风倒烟。”赵兴力还记得,那时候自己家住的是北房,半夜父母起夜都要咳嗽一下或拍一下四个兄弟姐妹,“就是怕被煤气熏着”。

当然,对儿时的赵兴力来说,最大的乐趣是冬至能混上一顿饺子。他还记得,馅是父亲夏天在院子里种的大南瓜做成的,加点儿肉,等着饺子煮好了,把盛着老北京酸菜的坛子打开,那则是父亲入冬时节就做好的,“夹出来放在碗里,放上三合油就饺子吃,别提多美了”。

“赶上冬至下雪,还能堆雪人打雪仗。回想起来,那时冬至虽然冷,但还是很惬意。”赵兴力笑着说。

与赵兴力一样,阿龙也是个地道的老北京人。在他的记忆中,冬至最大的记忆就是饺子,“小时候条件没有现在好,能吃顿饺子就挺好了”。

资料图:12月21日,中国北京,一些市民在餐馆里品尝热腾腾的饺子。当天是农历冬至,中国北方有吃饺子的传统习俗。中新社发 侯宇 摄

当然,儿时的阿龙最高兴的还是一家人一起包饺子的时候。他说,那时候冬天新鲜蔬菜很少,家家户户几乎都储存大白菜,堆在院子或房檐下背阴的地方,再拿破棉被盖上;冬至这天,一说晚上要吃饺子了,他就早早的爬起来,在大人的指挥下帮着剥白菜,准备和馅。

“记得一大家人坐在一起,擀皮的擀皮、包饺子的包饺子,直到饺子下锅,那叫一个开心。”阿龙说,有时候家里还给拿一个火盆烧点儿炭,烤白薯吃,“也是其乐融融”。

别看都是饺子,但是手巧的大人孩子,能够“变”出很多花样。80后孙琳菲说,记得姥姥的手特别巧,“那时一到冬至,姥姥就带着我包饺子。她的手特别巧,能把饺子捏出小刺猬的样子,作为我帮忙的奖励”。

“三五岁的时候,姥姥会分给我一个面团,我自己捏出各种饺子的造型;再大点儿,还给我置办一个小擀面杖,那时年纪小,我擀的皮歪歪扭扭,包好的饺子也就歪歪扭扭。最后,这些我亲手做的‘残次品’饺子和小刺猬饺子会单独给我煮,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别有一番风味。”孙琳菲挺认真地说,“长大后我热爱美食,跟小时候姥姥教我包饺子的经历分不开”。

资料图:冬至来临之际,众多小朋友聚集西安博物院体验包饺子的过程,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阿琳娜 摄

的确,对很多北方的孩子来说,吃饺子是冬至这天最深刻的记忆。但对于家在上海的90后吴复来说,冬至却有着不一样的吃食。

“对现在的上海人来说,对节气的关注似乎没有那么大,很少到举家团聚一起庆祝的地步。但冬至又略有不同,老话说‘冬至大如年’嘛。”在吴复的印象中,冬至到来就该吃点儿羊肉补补阳气,“准备过冬了”。

那时候,住在上海郊区买新鲜羊肉比较便利。每逢冬至前夕,三两家人(一般是亲戚)约好去养羊的农户那里买下整只羊,由农户宰杀后均分带回去。至于羊肉的做法,有的人家红烧,有的人家煲汤。吴复家则是由他的奶奶主勺,熬成厚厚的“羊膏”。

资料图:冬至重庆羊肉馆生意火爆。 周毅 摄

“说到羊膏的做法,一般用文武火熬煮带皮羊肉约二三个钟头,之后加葱、姜、黄酒和十来个红枣继续焖煮,到了红枣和羊肉都化了的时候就大功告成了。等晾凉后,舀出来就能吃。”吴复描述道。

不过,虽然羊膏味道挺鲜美,但由于对羊膻味的抵触,吴复一度不太能接受这种食物,“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每年吃了羊膏后一个冬天都觉得不怕冷,这也是它不可消抹的功劳吧。虽然现在奶奶身体不再像原来那么硬朗了,但为了我们,她每到这个时节还是会很有热情的准备羊膏”。

“其实,无论冬至是吃饺子、羊膏或者别的特色食物,或者还是堆雪人打雪仗,我们忘不掉的不光是这些吃和玩的记忆,更是一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浓浓亲情。”吴复如是说道。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