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到了,水果季,在大快朵颐的同时,你是否被关于水果甚至各种食物的谣言迷惑呢?“吃荔枝会得手足口病”“太活跃的鱼含鱼浮灵可能致癌”“有人用塑料造大米”……等等食品谣言,不光有图片还有视频,让看到的人恐慌。昨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对这些传播甚广的食品谣言一一进行了解读。
●假消息一:
有人用塑料造大米
前段时间,朋友圈有人发塑料造大米的消息,为了表示这是“真的”,还配了视频。其中一段视频中,一位女士表示,自己买的大米是塑料的,她用手指碾了一下两种不同的米饭作对比;另一段视频显得更有料,是一男子不断将一个个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终生产出一粒粒形状似米粒的白色固体,该视频流传的同时,还配有一段文字,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那么,所谓的塑料大米究竟是不是真的?
记者核实:
在搜索栏输入“塑料大米”,发现这是一个传了很久的谣言。从2011年开始,国内外社交媒体就出现了类似“塑料大米在中国被制造”的谣言。随后,不少网民和专家指出这种所谓的“塑料大米”并非被当做食物。2015年,网上又出现“塑料大米”的另一个版本“棉花大米”,该谣言称有人用烂棉花做大米。随后被媒体辟谣称,那些所谓的棉花其实是某种塑料或化纤。2016年10月,美国一些媒体和社交网络上流传一段类似的虚假视频,视频还表示“为缩减成本,中国用塑料生产大米,而非种植,并将这些塑料米出口到西方国家。”随即,国内外媒体相继辟谣。同年11月,塑料加工大米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多家媒体相继就此视频进行辟谣。又过了一个月也就是2016年12月,尼日利亚海关查获102袋50公斤装的“塑料大米”,引发全球关注。结果显示,这些大米并非塑料所制,但因为霉变不能食用。2017年5月,“塑料大米”的谣言再度出现。5月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通过官方微信“中国食事药闻”对“塑料大米”进行了辟谣。所谓“塑料大米”生产的视频其实是再生塑料颗粒的加工过程,内容被移花接木了。而且,塑料颗粒比大米贵多了,商家没有造假动机。同时,提醒消费者,请勿轻信和转发谣言。
●假消息二:
吃荔枝会得手足口病
5月下旬,荔枝开始陆续上市。然而,一则“孩子吃荔枝可能引发手足口病”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流传甚广。“请各位爸爸妈妈近段时间暂时不要买荔枝给小朋友吃,最近很多小朋友吃了荔枝后开始发烧,带去看中医后,医生说现在的荔枝几乎都是用药水(有弱腐蚀性)浸泡的,吃后会引起发烧,还可能引发手足口病,所以请家长最近不要给孩子吃荔枝。”对此,不少家长陷入恐慌,纷纷表示,无论此信息真假,都不敢再给孩子吃荔枝了。
记者核实: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走访了首府多家农贸市场,发现存放荔枝的泡沫箱中有不少水,但并未闻到特殊气味。“这水都是冰水,淡淡的红色是荔枝被冰水浸泡久了呈现的自然色。”保全庄农贸市场一家水果摊的老板介绍说,因为荔枝保质期较短,为保持其香味和颜色,利用冰水、冰块保鲜不会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威胁。
内蒙古妇幼保健院体检中心医生高凤春表示,吃荔枝会引发手足口病的说法毫无科学依据。手足口病是消化道传染病,除非有一种可能性,这个小孩可能跟有手足口病的小孩通过接触荔枝后,没有洗手,又用手拿食物吃,这样导致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才有可能传染手足口病。一般来说吃什么和病毒传播,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要避免手足口病不是不能吃什么,而是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部卫生。荔枝属于热性水果,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可过量食用,易出现上火,从而引起口腔黏膜发炎,但这绝对不是手足口病。
●假消息三:
樱桃核有剧毒
最近,一段“樱桃有毒”的视频表明:一市民吃了樱桃后,感觉肚子疼痛、呼吸困难,送到医院抢救,被确诊为“氰中毒”;视频中,一“没有具名的专家”表示,樱桃核被嚼碎后,核仁内名为“氰苷”的化学物质会进入人体,与胃酸反应,产生剧毒的“氰基离子”。该视频被加上“紧急通知,小心丢了性命”等字眼后,被网友频频转发。
记者核实: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从首府各大医院了解到,各医院均没有接到过“吃樱桃致氰中毒”的病例。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名医护人员提醒,在樱桃大量上市的季节,常有人因樱桃吃得太多,导致肠胃负担过重,引发消化不良,但从未有人吃樱桃中毒而就医的。
●假消息四:
活跃的鱼含有鱼浮灵可致癌
近日,一则“太活跃的鱼别买,可能含致癌鱼浮灵”的消息在网上转发,称一些商贩往水里加入名为“鱼浮灵”的白色粉末,半死不活的鱼虾便马上变得活跃起来,食用这种鱼会致癌。
记者核实: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走访了几家大型超市、融侨海鲜市场和保全庄农贸市场,发现鱼贩卖鱼都用增氧泵不用“鱼浮灵”。保全庄农贸市场的一名商贩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鱼浮灵一般在运输的时候应急使用,但超市、农贸市场卖的鱼都需要24小时制氧,肯定是增氧泵方便,如果用鱼浮灵太麻烦。“总不能隔一会儿就撒一点吧,根本没有那个精力。”该商贩还说。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鱼浮灵”的作用是应急增氧,所带来的安全风险有限,不必过于担心。
●假消息五:
人造鸡蛋流入市场
一个号称是“人造假鸡蛋”制作过程的小视频在微信群中被热传。视频显示,有两个人不断从盆中捞出白色胶状物质,塞入准备好的透明模具中,而一旁已经放置了不少制作完毕的“假鸡蛋”。有人说这是在制作假鸡蛋准备流入市场,还有人说已经有学校发现了这类假鸡蛋……
记者核实: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查证后发现,该视频实际上是在制作一种供人恶搞的玩具鸡蛋,并非传言所说的“假鸡蛋冒充真鸡蛋流入市场”。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诉举报受理中心了解到,看到网上的谣传食药局第一时间在各大农贸市场走访检查,并没有发现所谓的人造鸡蛋。工作人员张女士表示,商家都会进行成本核算,目前市场上每斤的鸡蛋价格约为3元,每个鸡蛋的单价不到0.5元;而网购平台上,这种人造鸡蛋的单个售价就要3元左右,商家肯定不会在亏本的情况下用人造鸡蛋来冒充真鸡蛋出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