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借鉴

原标题:中国扶贫成效显著 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借鉴 ——“中国扶贫经验国际研讨会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扶贫经验分享活动”在京举办 

5月18日到19日,“中国扶贫经验国际研讨会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扶贫经验分享活动”在北京举办,近30位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论坛中做了专题报告,总结和分享中国和“一带一路”沿国家减贫工作的经验,探讨和商议“一带一路”各国开展扶贫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机制。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扶贫成果显著。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肖凤怀致辞时说,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亿多人。2010年到2016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66亿人减少至4335万人,中国将在4年内完成脱贫、提前10年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谭卫平介绍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在中国的实现情况。1990年到2015年,中国实现日均收入低于1.25美元人口减半、基本实现使所有人包括妇女和青年人都享有充分的生产就业和体面工作机会的目标;实现挨饿的人口比例减半。中国为发展中国家贫困率的下降做出了重大贡献,是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

中国的扶贫经验不可能医治百病,但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必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副主任李富根致开幕辞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逐渐进入到全球化的主流地带,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增长。

谭卫平在演讲中将中国扶贫的基本经验概括为三点:第一,通过对土地制度、经济制度等的改革驱动经济增长。第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第三,采取农村发展等特殊扶贫政策。他表示,中国扶贫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经验就是积极实行“三农”发展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同时加强党的领导,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加大扶贫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全员参与扶贫。中国在推动自身减贫事业发展的同时,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减贫合作,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愿意通过与各方开展减贫合作,为世界减贫做出贡献。

研讨会上,来自国际国内的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专家就中国扶贫探索和案例、国家间扶贫工作经验借鉴进行了充分的分享和讨论。

在社会领域减贫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林秀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她指出,从婴儿时期起,家长的教育和陪伴就对孩子智商产生影响。因此,提高人力资源水平是帮助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源所在,提高儿童健康和教育是减低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指出了中国农村产业扶贫的四种模式:贫困人口从事简单事务的直接带动模式、依靠工资收入的就业创收模式、参与分红的资产收益模式,汪三贵指出,最佳模式应为以上三种模式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曲强说,扶贫关乎资金。但在资金来源和其去向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互联网募集资金具备成本小、吸引力强的特点。他特别提出了P2P翼龙模式,认为该模式可作为低成本、信息透明、信用度高的借鉴案例。

经济学家汉娜·赖德对扶贫工作中四对选择做出了比较。第一,选择普惠扶贫还是精准扶贫?普惠扶贫通常适用于贫困率较高(如高于50%)的情况,精准扶贫则瞄准农村或城市、女性或老人等,通常需要辨识不同家庭,更加困难而容易引发争议。适用于贫困率较低(如10%)的地区。第二种选择,扶贫输血方式是直接通过现金还是其它手段(如为农村地区学生提供眼镜)?第三,扶贫项目是通过公有手段还是私有手段进行?比如在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是公共手段,健康保险领域则有许多商业手段。第四是扶贫的具体问题,比如是要关注小学教育还是学前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赖德认为,这些情况在中国和欧盟等地各有差异,不同国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不同选择。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必要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学习合作机制,为沿线各国分享减贫发展经验和知识提供平台,促进交流与合作。

研讨会由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欧盟驻华代表团以及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欧盟政策对话支持二期项目办公室协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