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跟王思聪在网上展开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赌局”。
陈欧出资3亿,投资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拿下60%的股权,并出任董事长,进军共享充电宝市场。对这一举动,王思聪则公开表示:“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
虽然这只是创投圈一次小小的嘴仗,但背后关于“共享经济”的融资故事却庞大得多——比如现在满大街都已经是共享单车,早已集齐彩虹色,摩拜已进入E轮融资,总额3.55亿,ofo的D轮融资融到了5.8亿;而“共享充电宝”的三家公司小电科技、街电科技、Hi电科技,则总计获得融资7.5亿元人民币;更早一点挂上“共享经济”标签的滴滴,最新一轮的融资规模更达到55亿美元。
融资金额看上去很大?估值更大。单车领域,ofo和摩拜的估值均达到10亿美元;成立5年的滴滴出行,估值更是达到500亿美金——而这一切,是在实体经济仍待提振、大量投机资金被严格调控、金融加强监管、去杠杆、收紧资金出海通道等大背景下实现的。
500亿美金的估值是什么概念呢?百年历史的美国巨头通用汽车,市值500亿美元;特斯拉,市值510亿美元;京东,575亿美元;百度,663亿美元。A股市场上达到3000亿人民币市值的,你可以去看看都有谁。
为什么“共享经济”标签下的公司们,能获得资本市场的如此青睐?这么高的估值有价值吗?这其中到底真的是未来新经济的发展方向,还是一场资本的击鼓传花游戏?
估值
估值,顾名思义,就是你觉得这公司值多少钱,评价这公司能达到的预期价值。传统的估值方法有很多,比如考虑一个公司的现金流之后折算资产价值,或者运用市盈率、市销率、市净率等指标对比同行业其他公司,看看大体这个行业什么水准,等等。
但在互联网企业的估值中,传统的理论一般都不太适用。一般来说,项目早期肯定没有盈利,估值更多看市销率;如果再早一些,就看行业空间、看创业团队和商业模式,估值几乎可以是行为艺术,用业内的话说,“不是拍脑袋,就是拍大腿”。
那么,拿滴滴或者共享单车来说,这么高的估值,有道理吗?
从基本面上看,中国有十几亿的人口,移动互联网普及,为互联网创业提供的庞大的潜在用户和待激活的市场,加之国人高频次的出行需求,和打车难、最后一公里的痛点,滴滴和共享单车的高估值有其合理性。用“风投教父”阎焱的话说,“如果你是一个线下公司,估值不可能非常高。因为你的成长,只是一个传统的商业模式的成长速度。只有当你把所有业务都在网上完成,你的成长性才有可能飞快,估值的可测量性才会这么高。”在国际上,Uber的市值也超过了通用、福特、本田等诸多汽车制造商。
但要维系天量的估值,让投资人们看到盈利预期,却不是太容易。要么,你有高高增长的业务和盈利支撑,要么,你就得给资本市场讲出新的故事。否则,高估值只是空中楼阁,泡沫总会破——这样的例子,在创投圈屡见不鲜。
以滴滴为例,在垄断后的补贴取消和网约车新政的影响下,滴滴丧失了价格优势,流失了注册司机数量,数据显示,滴滴的活跃用户呈现下滑。新一轮融资中,滴滴的新故事是,要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已具备条件“在智能驾驶和智慧交通方面取得系统性突破”。看上去,这一故事的兑现还需较长时间检验。
时下最火的共享单车也不是没有风险。一是巨额的押金池如何监管;二是无桩单车给城市管理带来的难题,管理部门还没有明确的态度。这种政策风险不会不来,只会迟来。
因此,站在投资者的角度,逻辑就很明确:要么想办法呵护好这些独角兽的天价估值;要么做出更高的估值卖给下家;要么等待上市,让公众投资者来买。
嗯,看上去很像一个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每个人都在等人接盘,也深信有人接盘。
接盘
谁来接盘?
理论上说,一个创投项目完整的投资基本路径是:种子—天使投资—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IPO(或并购)。随着用户数增长、营收及利润的逐步实现,每一轮新的融资,早先一轮的投资人都要求合理的投资增值倍数退出,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下家。
换句话说,创业者的盘天使接,天使的盘VC接,VC的盘PE接,PE的盘谁来接?上市后“大妈”接——俗称“割韭菜”。
“大妈”走过的路叫做套路。当年红极一时的P2P、O2O、虚拟现实、在线教育、大娱乐生态圈……如今怎样了?
2015年,互联网金融新贵P2P炙手可热,上市公司多伦股份(原主营地产和建材)摇身一变互联网金融公司,股票名称更名“匹凸匹”(P2P的谐音),资本市场立马回报8个涨停!这成为后来上市公司纷纷效仿者的万世师表;
2015年,发行价7.14元的“暴风科技”凭借VR(虚拟现实)概念,上市连续29个涨停,调整了一天后,又拉8个涨停,最高价327元,真让人仿若活在虚拟现实中;
更不用提曾经的“股王”全通教育,凭着在线教育的名头,上市发行价30块,一年时间,冲到最高价467元,超越百年茅台,成为当时A股最高价股。
然而,从山顶跌倒山脚,也就是那么一瞬间。2017年一季度财报,暴风科技净利润增长率 -585.3%,股价28元左右;全通教育净利润增长率 -148.97%,股价只剩13元左右,一地鸡毛。
曾几何时,无数P2P公司讲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故事,承诺你年化12%、18%、24%的高利率,经不住高息诱惑的投资者掏出一生积蓄,P2P公司用新还旧,早期能按时兑付利息,一切看似正常,更有学者站台、明星站台、地方政府站台……突然有一天,利息停止,公司跑路,庞氏骗局落幕。
正应了那句话:“在这个浮华喧嚣的金融盛世,总有一款骗局适合你。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
风口?
所以,那些曾经被媒体追捧、被资本爆炒的“风口”,真的就是值得投资的远大前程、是高估值得以成立的原因吗?
投资圈有这么个说法:“判断风口基本靠媒体,项目获取基本靠抬价,风险控制基本靠对赌,投资勇气基本靠合投。”
从“百团大战”(团购)、网约车大战到共享单车大战,市场似乎觉得,如果不撕起来,不打个嘴炮,故事就不够激动人心,估值就炒不上去,接盘侠就进不来。经过炒作,有硅谷的风口吹着,有大佬站台加持、有BAT的入场,投资的逻辑似乎就正确了。
高估值的背后,除了非理性的繁荣,还有现实的经济金融环境。
这是一个投资人走下“神坛”的年代。遥想早期互联网创业时,融资很难,马云、刘强东创业找钱,屡屡碰壁。现在,“30分钟敲定投资”“在洗手间里就拍板”已不是神话,投资方还为创业者提供了全套服务,包括硬件、技术、公关等。
市场的转变,是国民财富的增长和市场资金供给的充裕。数据显示,2016年股权投资市场总投资达7449亿元、9124笔——而在2006年,这一数据仅为1151.85亿元、453笔。与此同时,投资机构也如雨后春笋,出现“全民VC”“全民PE”的现象,娱乐明星不也纷纷转型做投资,尽管范冰冰们也得去考金融从业资格证。
这确实是一场来钱比较快的游戏——资深的资本玩家,可以流水线似的打造一家“独角兽”企业,十倍、百倍地加速资本的翻倍。
故事总是动听。陌生人社交、垂直电商、直播、VR、人工智能、共享经济……这些年我们已经见过太多的“风口”。但这些“风口”,到底是行业发展的自然逻辑呢,还是人造的产物?
2014-2015年,政府推动双创和股票二级市场的大牛市传到一级市场,基金疯狂抢项目,投项目,各种故事满天飞,但是,随着2015年6月以后的漫漫熊市,创业板绵绵阴跌,一二级市场价格出现倒挂的现象,面临一上市就亏损的可能。大洋彼岸,上个月,硅谷大数据标杆企业Cloudera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估值为19亿美元——但其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久已达41亿美元,上市后的估值反而出现腰斩,让最后一轮融资进入的战略投资人英特尔做了冤大头。
就算是一切顺利、在二级市场上市,就能高枕无忧吗?面对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和监管,如果业绩不达预期,故事证伪,公众投资人质疑,市值难免下跌。虽然目前创投和私募股权市场资金充沛,扎堆独角兽企业,估值看涨,不差钱,短期之内根本不需要上市融资。但最终来看,创业者、财务投资人是要获得流动性的,谁不想套现呢?
质疑
可能有人说,创投市场跟二级股票市场不是一回事。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投资逻辑、估值方法、投资者群体不同。那么我们回到创投市场——由于融资项目往往有3-5年的锁定期,甚至更长。这种情况下,资本“骗局”更难短期被证伪。
大家知道有一位讲PPT著称的创业者,有一个市值千亿的PPT企业。他的PPT上有一句名言:“让我们一起,为梦想窒息。”在网上曝光的Pre-A轮融资方案中,老板提供无限责任连带担保,融资票面利率12%;若企业无法在18个月内进行A轮融资,投资人可以要求老板赎回。另一家子公司,则承诺3-5年上市,若无法上市,投资人可以要求老板以年化收益率8%的价格赎回股权等等。
融资项目多、成本高、金额大,资金链绷得非常紧。终于在2016年的冬天,故事说不动了,现金流转不动了,二级市场股价跌破质押平仓线,这只创业板的明星股、权重股,一头砸下,拖累指数。那句名言则一语成谶——众多投资人,本来怀揣着快速回本翻倍的梦想,现在,则可以窒息了。
虽然不能凭一个事件,放大对创业企业的质疑,然而,创投市场的一个现象是,很多创业者,不是以工匠精神打磨一个产品,解决用户真实需求,而是在孵化器包装简历,打磨精美商业计划书,构思故事,上门融资。面对互联网创业闪电融资和一夜暴富,埋头干实业的人怎么能坐得住?国内又怎么能出现苹果和特斯拉这样的“改变世界”的产品?
当然,愿打愿挨,很多时候外人也无从置喙。但浪潮退去沙滩上都会出现裸泳者的身影,泡沫碎后也会让你想不起光影绚烂的模样。打着新经济旗号、重重迷雾的资本局中局,也许也终将会传导风险——而这一切,也不过是急功近利的市场缩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