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 | 手机上的圆明园 数字技术“复活”万园之园

圆明园,万园之园。可惜,1860年,英法联军一场大火,使盛景毁于一旦。今年是圆明园建园310周年,清华大学日前宣布,历时15年,该校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带领80余位专业人员,利用数字技术使圆明园“重生”,大家通过一部手机,即可穿越康乾,畅游盛景。

数字化复原:让圆明园"浴火重生"

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始建于康熙年间,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朝百余年建设,终成万园之园。无奈,强盗火烧,今日已难亲见盛景。

△乾隆年间,宫廷画师沈源、唐岱等绘制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正大光明。正大光明殿是圆明园的正殿。(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被侵略者掠走,献给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1860年,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拍摄的圆明园西洋废墟。

80余位专业人员,15年专注于遗产保护,10000余件历史档案,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6段历史分期中的120组时空单元,终于让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跨越了310年的时光,再次展现在大家面前。这就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团队完成的数字圆明园研究和应用项目,他们利用严谨精确的数字化建造,重现了圆明园灿烂的历史。

现在,只要打开手机,关注“数字圆明园”微信公众号,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就能“穿越”至康乾,游览圆明园。在公众号中回复正大光明、海晏堂等关键词,可身临其境,360度游览景区;周边的建筑,也可推门而入。

科学性真实性 精益求精开展数字化复原

在数字化复原圆明园的过程中,每处建筑的斗栱、椽子、门窗、吻兽等都要求三维建模,彩画要按照不同的时代风格绘制,并体现出时代风格和场景的变化。每复原一个景区需要10多道程序,包括遗址信息精确采集与记录,文献资料精细研读,样式房建造技术分析,残损构件的虚拟拼接等。一座山的高低、一池水的广窄,一棵树的品种、种植位置,乃至一块匾的名称、字体、颜色都要进行一一推敲,结合史料严格论证。

△方壶胜境,图自北京日报

例如圆明园后湖西北岸“上下天光”景区,研究人员复原了乾隆初期、乾隆中期、道光中期、咸丰时期等不同时期的多幅图景。“上下天光”是赏月宴饮之所。从四十景图上看,乾隆初年其主体建筑是上下两层四面通透的敞厅,二层带有宽大的平台,楼前月台入水,曲桥卧波,蜿蜒百尺。咸丰年间一道圣旨中记载:“上下天光天棚加进深,换柁板拉。”由此推断,那时主楼前已经加建了一个用于遮挡阳光、雨雪的天棚。经过对比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样式房图档中一张没有任何标注的设计图,正是“上下天光”主楼前搭建天棚的设计图。

△上下天光,图自北京日报

目前,团队已经完成了所有能够采集到详实信息的景区的数字化复原工作,精准数字复原景区达全园总量的60%。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郭黛姮 这百分之六十的概念是指我把这景区的变化也都表现出来了,把不同时代的特点风格也都反映出来了,那百分之四十有待于下一步希望考古发掘有新的成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