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日前召开大类培养领导小组会议,16位在各自专业领域鼎鼎有名的专家学者,成为学校大类培养首席教授。这意味着,该校今年将推行“按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管理”方案,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按16个大类招收、培养本科生。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一些高校在部分院系实施了大类招生,但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的尚不多见。同时,为每个大类设首席教授,也成为清华大学大类招生、培养的独创和亮点。正因如此,该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
什么是大类招生、培养?为什么要实行大类招生、培养?在大类招生、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多数专业合并归类 大类首席教授均为著名专家学者
记者了解到,清华大学按大类招生的试点始于去年。2016年该校机械工程学院和航天航空学院就已试水大类招生。而从今年新生入学起,大类招生将基本覆盖全校——清华大学所有纳入本科招生的专业将合并为16个大类,包括数理类,化生类,人文与社会类,机械、航空与动力类,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等。除美术学院、新雅书院、法学院等少数几个学院独立成类外,其余大部分学院的专业都面临合并、重组,比如化学生物类就涉及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等多个院系。
此外,有些院系的专业还划入了不同的大类,比如化工系的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既出现在化生类,也出现在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
同时,每个大类的首席教授均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朱邦芬担任数理类的首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大气污染防治专家贺克斌出任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的首席教授,他们将直接参与本科生的培养。
清华大学将按照大类培养重构培养方案,专业上注重厚基础,学生学习上讲究自主性,学校人才培养上追求高质量。根据培养方案,清华设立了10学分的自主发展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空间,另设44个学分的外语、体育等通识课程,以及116个学分的专业课程。
据悉,大一阶段,各专业大类的学生将通过学习“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导引课”等,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学科发展和应用背景,从而确立自己的学科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
在大类招生、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推动大类培养既有综合改革的推动因素,也有广泛的国际背景,这一改革在强化大类通识教育的同时,对专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大类招生培养管理改革中,必须正确理解‘专业确认’,做好院系层面的制度设计以及对新生的价值引导。”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对此解释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该校机械学院院长雒建斌表示,大类招生对教学和学生系统工作提出了挑战。为做到各项工作的统一管理和无缝对接,机械学院成立了院长联席会、教学联席会和学生工作联席会,从制度顶层设计到学生的生活细节管理,做到全方位覆盖。对于“专业确认”这个最关乎学生选择的环节,机械学院采取了全新的确认依据:包括个人志愿、志趣考试和面试三方面,确保公平公正。
面对新的招生、培养方式,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衡量和保障?
“大类培养实施过程复杂,但衡量标准简单而明确。”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强调,必须做到五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上进一步扩大和提升清华的声誉,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来清华读书深造。二是让学生的大一学习生活更加充实、高效、阳光,更有“获得感”。三是大幅提高学生的通识教育素养。四是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五是更有利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国内已有少数高水平大学开始实行按照大类招生、培养。而这种招生和培养方式,已成为英、美等国一流大学的通行做法。
专家点评
一流的本科教育必须实施大类培养
洪成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清华大学即将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大类招生和培养,无外乎有两个目的,一为学生,二为清华。为学生,即为学生减少或者规避专业选择的盲目和草率性,为学生扩大知识视野提供机会。为学校,即希望借此吸引更多优秀拔尖人才进入清华。
尽管大类培养不是新鲜事,但就我国高校来说,也还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概括来说,大类培养不是否定既有的专业教育,而是对专业教育更高层次的肯定。大类招生和培养,就是让学生更大范围拓展自己的兴趣,为精确瞄准自己的发展目标提供更多机会。同时,大类培养几乎成为一流大学的共同追求。换言之,一流的本科教育必须实施大类培养。
当然,任何改革都有风险。本次改革能否按照校方意愿顺利推进,还是一个尚待证明的课题。问题之一是大类确定的学术逻辑和实践依据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不弄清楚,来自部分教师的“不配合”或将难以避免。第二,大一之后如何将通识教育与专业选择和教育有机接续起来,现在还看不到具体操作规程。第三,16个大类的首席教授虽然都是本专业最具影响力的教授,学术声望卓著,但他们不仅科研任务繁重,而且社会工作颇多。因此,这些首席教授能否有足够时间投身具体的教学改革,对于他们和学校都是挑战。
加强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适度回归”
程方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在我看来,此举是对于当前加强通识教育大背景下的一次“适度回归”。可以说,在我国高等教育愈加重视通识教育的当下,学生们进入专业领域的时间被推后了,学习专业领域知识和理论的时间缩短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按大类招生、培养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们在得到良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较早走入专业领域进行学习、研究。
当然,清华大学的大类招生、培养刚刚开始,成效如何还需时间和实践检验。实践过程复杂且艰辛,学校定会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值得重视的是,学校一定要让学生和教师参与到此次教育改革之中,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总而言之,清华大学这次改革的目标,就是进一步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其他学校,也应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根本,根据学校特点寻找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招生、培养之路,切忌一味模仿、一哄而上。
请输入验证码